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00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4-07-18 15:49
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城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李丹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文化IP 文旅助发展”的建议 》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现答复如下:
宣城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极佳,除文房四宝、红色文化、诗歌文化、徽文化等文化元素外,宣城各地乡土文化异彩纷呈,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感,更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一、利用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情况
一是不断强化文旅融合规划引领。为充分利用宣城优秀乡土文化、特色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我市启动实施了《宣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这是第一个以文旅融合为主基调的五年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1353”文旅产业发展布局,明确以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基地”作为文旅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和基本定位,积极挖掘本土文化元素,推进文化符号“产业化”、文化体验“基地化”、文化资源“创意化”、文化营销“情感化”,积极培育“宣文化”品牌,大力推进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促进文创类旅游商品研发推广,促进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推动宣城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文旅力量。
二是积极加强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宣城市是“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宣笔、徽墨、宣纸、宣砚举世闻名。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数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全市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宣纸制作技艺是我省唯一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宣城市古村落、古民居星罗棋布,数量众多,现存1200余处,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另外,宣城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新四军军部旧址已被纳入中办、国办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被评为“长三角区域旅游系统党性教育基地”。
三是大力推进乡土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率先在全省启动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文化研学游,以文房四宝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非遗研学游,以及诗词研学游、红色研学游、写生研学游等已经形成一定市场影响力,泾县宣纸文化园被评为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文化研学游已经成为大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创新开展乡土文化类旅游节庆活动,连续成功举办11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持续举办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旅游月、、泾县桃花潭龙舟赛、绩溪县“油菜花”节、旌德县中国灵芝之乡文化旅游节等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节庆活动。不断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持续举办“非遗进景区”、“公共演艺进景区”等活动,积极鼓励A级旅游景区结合乡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景点,开展非遗制作、诗词体验、红色教育、地方曲艺演出等系列活动,提高游客参与度,打造景区特色文化品牌。
四是探索推进特色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创新开展艺术乡村建设,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宣城市推动艺术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按照“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梯次推进、错位发展、整体联动”的总体思路,打造“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品牌,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实施乡村艺术化改造,提升乡村可观赏性。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栏目和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争相报道。
五是大力推进特色文化类旅游商品研发。目前我市共有150余家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产品涵盖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民俗用品、民间艺术品、文化艺术品、土特产品、旅游一般用品、旅游装备品与用品等众多品类。 各县市区均有具代表性的特色旅游商品,如宣州区的宣笔、皖南皮影衍生产品;郎溪县的绿茶、闷酱;广德县的竹制品;宁国市的山核桃;泾县的宣纸及其衍生品;绩溪县的徽墨、徽雕;旌德县的宣砚、灵芝系列产品等。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和打算
一是继续加强乡土文化挖掘整理。认真贯彻《中共宣城市委关于推进宣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文房四宝文化、红色文化、诗歌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移民文化、名人名宦文化、商贾文化、流域文化等和本地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习俗、民间手工技艺、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人文学术等,加强对宣文化的研究阐释,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宣文化学术体系和传承体系。摸清宣文化资源家底,推动文化资源分级分类管理。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建立健全全市非遗数据库和非遗保护信息化工作体系,传承一批具有宣城味道和地域特色的活态文化。
二是启动实施乡村旅游“双微”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厅〔2021〕10号)精神,扎实开展乡村旅游“421”行动,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相关工作经验,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微创意、微改造”、“十百千万”工程,组织开展“双微”工程、“十百千万”工程调研摸底,积极指导各创建单位开展“双微”改造和各类乡村旅游创建,结合23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遴选推进一批“双微”改造重点村建设。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工作考核调度,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争创一批安徽省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重点村、“双微”示范点,推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三是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积极探索乡土文化、乡村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新做法,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园、采摘园、垂钓园,鼓励地方政府出台奖补政策,结合旅游景区打造四季花海、景观农田和家庭农场,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发展。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部门协同,明确管理范围、管理职责,开展旅游民宿等级评定,共同推进旅游民宿发展水平提升。鼓励村集体组建旅游发展公司或合作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农房、村部、校舍、荒山荒地等农村闲置资源,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同开发旅游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以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试点市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拓宽林旅融合发展模式,积极促进森林观光、森林康养、休闲避暑等业态发展。继续大力推进旅游商品创新研发和品牌宣传,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推动非遗、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化。
四是认真做好文旅行业助企纾困。深入开展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各类文旅企业经营情况、损失情况及存在的困难,认真听取文旅企业意见,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堵点难点,结合实际,出台助企纾困相关政策文件。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新出台的纾困惠企政策,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加快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主动帮助企业争取各类政策支持,指导企业用活、用好、用足惠企政策。深入研究当前旅游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特点,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向“内循环”、“微旅游”、“短休假”等旅游方式转型,支持文旅企业开发针对市内、县内市场的职工疗养、会议接待、夜间文旅、周末游等产品,以短补长,以小补大。积极指导各地利用疫情空档期,以各类创建为抓手,促进文旅企业品质提升,通过线上培训、送教进企等方式,加强对文旅企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坚定文旅企业发展信心,为文旅企业疫后恢复发展做足准备。
办复类别:A类
公开属性:依申请公开
联 系 人:汪伟
联系电话:2710313
2024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