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加快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助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实施》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强化乡村旅游发展机制。为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印发《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基地的实施意见》,将“实施旅游乡村赋能行动”作为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六大行动”之一,扎实推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成立市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工作领导小组,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强化发改、文旅、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涉旅、涉农部门联动,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开展定期调度,统筹协调全市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宣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重要内容,目前已全面完成执行情况中期评估,指导各县市区进一步加强规划落实。印发《宣城市“皖南川藏线”品质提升及品牌推广策划》,推动“皖南川藏线”资源及品牌整合,促进乡村文旅产业集聚发展。指导泾县桃花潭、云岭,广德市卢湖竹海旅游度假区开展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优化全市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布局。
二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以交通强国“皖南交旅融合”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53个3A级及以上景区全部通双车道。皖南“川藏线”、广德市“竹乡画廊”获评省级“旅游风景道”。已建成旅游道路标识牌1000余块,所有乡村旅游点均已完成电子地图标注,乡村旅游点已建成旅游厕所167座,并全部完成百度地图上线。完成全市24个4A级及以上景区实时入园监控建设,实现景区人数实时统计,乡村文旅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深入贯彻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文旅场所入境旅游支付服务便利化工作,其中4A级以上景区布设外卡pos机124台,星级饭店布设41台,实现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星级饭店外卡pos机全面铺设,更好满足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服务需求。
三是丰富乡村旅游产业业态。目前,全市在省512重点旅游项目库入库项目44个,截止目前完成投资2.4388亿元。积极推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围绕休闲度假、创意经济、医疗康养、会展经济、体育赛事、文化服务等六大高端服务业,梳理招商引资重点项目141个,总投资810.22亿元。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建成平垣秘境营地等露营地14个;宣纸文化园成功创建我市首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文房四宝研学、敬亭山传统文化研学等研学产品逐渐成熟;青龙湾低空飞行、月亮湾滑翔伞、直升机观光、“皖南川藏线”动力伞等项目建成运营;宁国、泾县等地冬季冰雪旅游项目建成试运营;泾县皖南野生动物园开业实现“开门红”;全市乡村文旅业态不断丰富,文旅市场持续火爆。
四是促进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坚持以创建为抓手推动乡村旅游品质提升,“赏梯田花海 探徽州之源”皖浙天路之旅等4条跨区域乡村旅游线路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绩溪县伏岭镇入选2023年度“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绩溪县伏岭村等6个村获评安徽省“精品主题村”;广德市太极洞管委会桃园村、绩溪县家朋乡尚村村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特色美食村”;宣州区水东老街等5个单位入选安徽省“后备箱工程基地”。再现炊烟等20家民宿获评首批“皖美金牌民宿”,听山田舍等30家民宿获评“皖美银牌民宿”。
二、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配套有待完善。我市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短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仍显不足,建设水平不高,交通设施、旅游厕所、标识系统、集散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配套不足。
二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我市大部分乡村旅游企业或经营户是从农民或其他行业转型而来,从业经验不足,在创新能力、服务意识、营销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作为我市旅游行业的主导产业,乡村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而人才引进相关政策、校企合作模式等的缺乏,导致乡村旅游专业人才供需严重脱节。
三是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还停留在简单的采摘、体验、“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初步层面,同质化严重,旅游开发没有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未充分融合,旅游产品缺乏文化体验和利用展示,很难满足游客对文化内涵和休闲旅游的多元化需求。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统领。以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为抓手,遴选资源禀赋较好的县、镇、村,把文旅产业发展作为当地政府实施“千万工程”的核心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部门间加强协同配合,强化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资金、项目整合,协调农业农村、卫健、教体、林业、交通等相关部门,共同实施“+旅游”战略,促进乡村业态创新。进一步完善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推动解决制约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问题。
二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以交通强国皖南交旅融合试点为契机,加快完善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大循环”,优化提升市内交通“微循环”,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化改造,把农村公路建设与旅游廊道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驿站、景观小品、观景平台、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纳入道路建设改造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依托“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美乡村”“千万工程”、乡村旅游“421”行动、“双微”工程建设为抓手,按照“一村一品、一品一韵”要求,推动实施农村道路、庭院、田园、水岸、山峦等人居环境艺术化改造,打造主客共享的乡村人文自然环境。
三是不断丰富产品供给体系。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将文房四宝文化、徽文化、诗歌文化、宗氏文化融入旅游产品,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火”起来、“热”起来。推动旅游与交通融合。加快推进广德市“竹乡画廊”、绩溪县“皖浙天路”等旅游风景道建设,完善以“皖南川藏线”为重点的自助游集散体系及自驾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推动旅游与教育融合。开发文房四宝、诗歌、非遗、国学研学产品,打造一批精品研学旅行线路,建设长三角研学旅行示范地。推动旅游与科技融合。推动旅游与科技融合。运用5G、VR、AR、区块链等新技术,包装好宣城的传统文化、绿水青山、美丽乡村,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新场景。
四是优化乡村旅游治理体系。依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行动,进一步加强乡村文旅人才培训,组织对乡村旅游带头人、乡镇旅游干事、重点旅游村村干部、乡村旅游从业者等开展轮训,不断提高乡村文旅管理队伍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促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经营和服务水平。积极鼓励各类乡村文化旅游协会发展,推动各县市区、各重点旅游乡镇成立乡村文化旅游协会,协调解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组织化程度和自我管理水平,推动乡村文化旅游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创新,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合作社+农户”、“经营公司+农户”、“旅行社+农户”等形式,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五是创新开展品牌营销推广。深化“中国文房·诗意宣城”品牌建设,聚焦“文房四宝、诗词、非遗、红色”等文化品牌,突出塑造“宣纸上的山水画卷”主题形象。推出康养游、文物游等主题特色线路。建立新媒体宣传矩阵,加强短视频宣传。融入“上海大都市圈”,面向“长三角”,根植“大黄山”,深化区域文旅交流合作,举办长三角(宣城)文旅上海嘉年华、文旅推介会等。积极推进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旅游合作,与大黄山各市组织联合营销活动,联合打造“大黄山”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及网络新技术、新手段,抢抓网络热点,强化网络营销力度。
感谢您对宣城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继续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办复类别:A类
公开属性:依申请公开
联系人:丁芳 联系电话:3022912
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