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文旅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00MB1911893J/202309-00074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城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
名称: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基地的实施意见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9-27
索引号: 11341700MB1911893J/202309-00074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城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
名称: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基地的实施意见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9-27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基地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3-09-27 16:56 来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城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浏览次数:359 字体:[ ]

    为深入贯彻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彰显徽风皖韵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的意见》,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及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抢抓新机遇、抢跑新赛道,以实施“六大行动”为抓手,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文旅发展新格局,为奋力“追赶江浙、争先江淮”走出新时代宣城高质量发展新路增添文旅动能。

(二)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我市文旅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基地”为总体目标,以山脉、水脉、文脉为资源经络,彰显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宣纸上的山水画卷”,全面构建“一核三廊五板块”空间布局。即:完善市区休闲旅游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作用,高水平打造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及文旅产业发展主核;加快建设城市山水景观环线及宣泾休闲旅游廊道;积极参与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全面提升“皖南川藏线”自驾旅游廊道;以宣州区为重点,加快城郊休闲产品线路开发,打造环城文化休闲旅游板块;以广德市、郎溪县为重点,突出休闲农业和生态康养产品开发,打造“一地六县”休闲农业及康养旅游板块;以宁国市为重点,以山水田园、艺术乡村为特色,打造山水田园及艺术乡村高品质休闲度假板块;以泾县为重点,突出文房四宝、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及文化研学休闲板块;以绩溪县、旌德县为重点,全面融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黄山东线徽文化及慢生活体验板块。

(三)主要目标。到2027年,全市年接待游客突破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力争突破800亿元,新创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建设一批省级特色旅游主题村和旅游风景道,全面跻身旅游强省第一方阵,将我市打造成为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康养旅游样板地、研学旅行示范地。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旅游新高地构筑行动

1.共建“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扎实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体制机制一体化、要素保障一体化、区域交通一体化、产品体系一体化、文旅品牌一体化“五个一体化”发展战略。突出重大项目引领,围绕休闲度假、创意经济、医疗康养、会奖经济、体育赛事、文化服务等产业,建立“大黄山”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事项清单,做大做优“大黄山”重点项目库。推进重点旅游廊道跨区域衔接,联合打造“大黄山”精品旅游线路。共塑共享“大黄山”整体旅游品牌。〔牵头单位:市文旅局、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交通局,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2.打造“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积极推行长三角异地养老模式,发展候鸟式养老、疗养式养老、田园式养老产业,做大做强“银发经济”和疗休养市场。积极参与制定长三角养老服务标准,推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长期护理保险结算“同城化”,推动区域养老服务标准化、一体化,支持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支持广德市、郎溪县打造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先行示范区,坚持核心带动、全域布局发展理念,以广德卢湖竹海康养基地为先行启动区,郎溪三美新和康养基地为二期,在全市域构建“1+1+N”康养产业总体空间格局,建设集健康医疗、医药保健、养生养老、生态旅游、教育研学等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启动康养村(社区)建设试点,加快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积极开发康养旅游产品、康养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医、养、游、健、学”全链条休闲空间。支持“森林+医疗”“森林+食品”“森林+文化”“森林+体育”等森林康养新业态发展,打造一批环境优良、服务优质、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森林康养人家、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小镇,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格局。〔牵头单位:市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林业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3.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开发新高地。推进《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强化传统村落空间肌理及文化记忆保护,加快绩溪县、泾县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以绩溪仁里村为标杆,着力打造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积极推进泾县查济、黄田,绩溪上庄、龙川,旌德江村、朱旺等传统村落重点古建筑群文物修缮保护开发工程。加强以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为代表的革命文物开发利用,发挥红色文物资政育人、凝聚人心的作用。积极探索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新路径、新模式,引入国有和社会资本,加快完善传统村落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推动整村适旅化改造,在全市打造10个左右“传统村落+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休闲农业”“传统村落+文化艺术”“传统村落+民宿集群”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样板工程。〔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文联,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4.打造“长三角研学旅行示范地”。依托我市旅游景区、文化场馆、传统村落、名人故居等载体,积极发展研学旅游,打造长三角研学旅行示范地。突出文房四宝、红色文化、诗歌文化、文物非遗等文化元素,开发研学旅游产品,积极推广文房四宝研学、诗歌研学、红色研学、非遗研学等精品研学旅行线路,鼓励有条件的公共场馆、大学院校、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对外开放,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便利。健全完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管理制度,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指导创建各类研学旅行基地。〔牵头单位:市教体局、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敬亭山管委会,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实施旅游乡村赋能行动

5.打造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村。深入落实《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全省乡村旅游“十百千”计划重点村,聚焦村落、田园、道路、建筑、设施、夜景及整体风貌,推动“双微”重点村改造提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推动建设一批“康养村”“画家村”“摄影村”“文创村”“非遗村”“美食村”及“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落实民宿证照办理联审联批机制,积极组织参加全省民宿设计大赛,实施精品民宿示范村培育计划,在全市培育建设20个左右精品民宿示范村,全面提升全市旅游民宿经营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文联,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6.创新乡村旅游运营管理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赋能“千村引领 万村升级”工程。支持旅行社利用客源优势参与旅游村运营,发展“旅行社带村”模式。发挥重点景区溢出效应,推动符合条件的4A级以上重点景区参与周边村庄乡村旅游开发管理,发展“景区带村”模式。鼓励村集体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公司,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公司(合作社)带户”模式。鼓励各县(市、区)引进有经验的运营公司或管理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完善评价体系,积极参与村庄旅游管理运营。优化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引导村集体和村民利用闲置资产等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企业,实行保底分红,培育一批“后备箱”基地,推动农特产品旅游商品化,鼓励乡村旅游企业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参与经营的积极性和获得感。〔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实施旅游能级提升行动

7.推进高品质旅游景区及度假区建设。加快重点景区及度假区提升改造,扎实推进宣纸小镇、云岭红色旅游区5A级旅游景区项目建设,指导十八湾大峡谷景区、云景牛山景区、山门景区等景区争创4A级旅游景区。加快桃花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卢湖竹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和省级旅游度假区、青龙湾省级旅游度假区、月亮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及创建。力争到2027年新创4A级以上旅游景区3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2家。加强旅游景区、度假区服务质量监管,完善退出机制,推动旅游景区及度假区不断提质升级。〔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8.加强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及招商引资。加快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进宣州区安徽昆山湖旅游度假区、郎溪县云水姚乡村旅游度假区、广德市云梦溪谷、宁国市“皖南青藏线”旅游廊道提升项目、泾县中国宣纸小镇一期、绩溪县云栖山院文创产业园、旌德县徽水岸慢城医养项目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力争到2027年重点文旅项目完成投资不低于50亿元。持续加大文旅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加强重大文旅项目策划及招商,编制文旅产业规划和项目招商图谱,建立健全项目联系调度机制,全力抓好项目跟踪帮办。扎实推进水东EOD项目、龙门滑雪场、恩龙康养小镇、“皖南川藏线”宿集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招商落地,加快推进南漪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暂定名)前期工作。积极谋划专项债项目,依托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抓好文旅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项目谋划。城乡建设以及水利、农业、林业等项目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要,超前配套旅游功能。〔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城建集团,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9.扶持中小微旅游企业做强做优。指导中小微旅游企业用好文化和旅游业相关扶持政策,推动各项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在中小微旅游企业落地实施。〔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税务局,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积极组织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民宿、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等中小微企业参加各类旅游推介会、展销会,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充分发挥各级国有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在旅游资源整合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助力中小微旅游企业做强做优。〔牵头单位:市国资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实施旅游消费提标行动

10.培育旅游消费新场景。积极培育市民休闲旅游市场,加大城郊休闲旅游产品供给,积极满足周末游、周边游、城郊游、微度假等市民短途休闲旅游需求。挖掘美食旅游资源,打响“食尚宣城”美食品牌,加大“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主题推广,扩大餐饮美食消费。鼓励各地加强城市休闲旅游街区建设和改造,支持宣州区北门老街、宁国市河沥溪老街、绩溪县糸巷美食城等创建省级休闲旅游街区,不断拓展城市休闲空间。积极打造“夜经济”品牌,培育一批“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秀”“夜读”空间,推动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实施夜景亮化,积极开发夜游及文化数字化体验项目支持泾县蔡村镇、宣州区水东镇等申报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做大文旅“夜经济”。〔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11.丰富旅游消费新业态。以“皖南川藏线”为核心,完善自驾游营地、房车营地等自驾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世界级自驾游品牌。充分利用我市优质气候资源,积极创建一批省级避暑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避暑旅游。指导各县(市、区)加快规范漂流、溯溪、玻璃滑道、河道越野等亲水旅游项目,合理布局冰雪旅游项目。以青龙湾通用机场等为依托,有序开发直升机、滑翔伞、热气球等低空观光游项目。聚焦市场热点潮流趋势,围绕“Z时代”“她经济”,积极打造一批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网红打卡地”。〔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教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局、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12.激活旅游消费新动能。全面推进带薪休假、职工疗休养制度落实,鼓励弹性作息,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总工会;配合单位:市直各单位,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常态化开展“520”文旅消费季,举办“免费游宣城”“四季游宣城”“宣城人游宣城”等文旅惠民活动,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免、减、奖、补、扶”等综合手段,扩大旅游消费。实施文旅“暖冬计划”,加快淡季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开发与推广,积极举办春节民俗文化季、非遗节、年货节,鼓励企业在淡季组织团建培训、会奖旅游,激活淡季旅游市场。〔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实施文旅品牌塑造行动

13.打响城市品牌。深化“中国文房 诗意宣城”品牌建设,聚焦“文房四宝、诗词、非遗、红色”等文化品牌,突出塑造“宣纸上的山水画卷”主题形象,持续举办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长三角城市非遗特展、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旅游月、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宣纸宣砚文化艺术季、桃花潭龙舟赛等系列文旅节庆活动,积极开展全国艺术名家来宣采风写生活动,持续提升“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城市品牌影响力。挖掘提炼宣城特色文化符号,加强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增强宣城文旅品牌影响力和亲和力。〔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文旅局、市敬亭山管委会、市文联,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14.强化区域合作。根植“大黄山”,面向“长三角”,全面深化区域文旅交流合作,推动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地六县”等跨区域旅游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合作路径,实现产品共推、游客互送。积极推进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旅游协作,联合打造自驾旅游、研学旅行、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长三角黄金旅游线路。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浙闽皖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联合旅游推介,持续举办长三角(宣城)文旅上海嘉年华、文旅招商推介会等活动。全面推进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在文旅消费中的应用,实现“同城待遇”。〔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长三办、市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15.创新营销模式。实施全媒体营销计划,加强与中央媒体、长三角主要媒体合作,多角度、全方位持续开展旅游营销宣传。加强与携程、途牛、美团等各类OTA电商平台合作,加强宣城旅游产品线路推广。充分利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智能搜索引擎等网络新技术、新手段,加大宣城旅游信息曝光量,提升网络营销效果。指导文旅企业加强短视频、小程序等新型传播媒介应用,培育本地文旅网红、主播,对高质量文旅短视频、图片、文案创作者给予流量扶持。探索利用元宇宙、扩展现实(XR)等新技术手段优化产品和服务,开展智慧旅游营销试点。加强与影视、音乐、动漫、游戏等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宣城元素植入,提高城市品牌线上流量。〔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长三办、市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实施旅游公共服务升级行动

16.打造“畅优舒美”交旅融合样板。全面推进皖南交旅融合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以实施“皖南川藏线”精品路线提升为重点,串联全域旅游“珍珠项链”。加快推进S207文岩路(杨柳至溪口段)美丽公路、宁国市S345美丽公路、方胡路(方塘—胡乐)等项目建设,实现“皖南川藏线”与G4012溧宁高速及“大黄山”无缝衔接,将“皖南川藏线”建设成为宣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持续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加快实施宁安高速、宣广高速、G50改扩建等高速公路项目,持续推进G329、S104、S465等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打造“快进”通道。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7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构建“慢游”路网。加强“通景公路”提升改造,实现“快进”交通方式一种以上通达4A级景区、两种以上通达5A级景区,实现3A级及以上景区双车道通达。积极推进绩溪县“皖浙天路”、广德市“竹乡画廊”、郎溪县“茶海画廊”等旅游风景道建设。支持运输企业开发特色旅游专线、主题型专线等交旅融合产品,逐步完善落地自驾、异地还车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交通局、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17.构建“多位一体”智慧旅游平台。依托省、市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按照“市县共用,统分结合”原则,统筹建设宣城文旅全域一体化大数据“底座”,各县(市、区)分建本区域特色场景,打造宣城文旅专题数据池,构建行业监管、宣传营销、公众体验“多位一体”的全域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智慧景区建设,整合客源分析平台、实时入园平台及市级监控平台,建立文旅综合管控平台、游客公共服务平台、文旅智慧营销平台以及文物智慧监管平台。加快完善应急广播终端对涉山涉水景区景点的覆盖,发挥应急广播对旅游景区的应急宣传作用。〔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城建集团,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18.完善“以游客为中心”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游客投诉受理及快处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切实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加快文旅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信用+监管”新模式,加强旅游企业失信及不文明信息通报。强化行业安全监管,指导各地建立完善旅游新业态监管部门协同机制,守牢旅游安全底线。指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促进旅游企业提高信用意识、服务意识,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将文明旅游宣传有机融入导游服务、景区服务、星级饭店服务等旅游志愿服务全过程,努力营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文明办、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教体局、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民政局,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将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领导小组调整更名为市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文旅局,统筹研究协调全市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加强政策供给和业务指导,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合力推进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完善要素保障。加强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推进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文旅局)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省文化和数字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扩大在宣文旅投资。〔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民宿贷”“旅游贷”“文创贷”等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类项目申报发行政府专项债,鼓励保险机构研发创新旅游保险产品。鼓励各地研究出台金融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文旅产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牵头单位:市金融监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人民银行宣城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宣城监管分局、市文旅局)保障项目用地,探索规划“留白”机制,对规划期内暂时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建设用地,可暂不明确用地性质,作为“留白”用地。各地可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项目。〔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合单位:市文旅局,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优先保障重点旅游项目使用林地需求,依法依规办理使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牵头单位: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文旅局,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培育人才队伍。全市旅游人才纳入各级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文化旅游人才培训行动,积极推进各级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交流培训,分类开展文化旅游企业负责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行业服务人才激励培养导向,定期组织开展文旅行业技能比赛,加快培养一批旅游村、旅游景区、旅游民宿、特色餐饮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及行业“带头人”,不断提高文旅人才队伍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组建旅游发展智库项目建设运营带动人才聚集。〔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加强考核调度。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市委对各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和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文旅局)分年度制定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开展定期调度和评估督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完善旅游经济运行监测统计制度,适时探索开展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定期开展旅游产业运行分析及评价,为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提供决策、调度依据。(牵头单位: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