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跟着四普游宣城——走进广德天寿寺塔

发布时间:2025-04-16 16:24 信息来源:市文物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当历史的尘埃被轻轻拂去,那些承载着时光记忆的建筑便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推动下,广德市的地标——天寿寺塔,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北宋古塔,不仅是江南建筑的瑰宝,更是广德文脉与佛教文化交融的见证。  

天寿寺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原名“大圣宝塔”,原为五层,后因火灾与战乱多次损毁重修为七级浮屠。现存塔体由青砖砌成,七级六面、六角飞檐、角悬铜铃。塔身融合南北建筑风格,戗角起翘、龙吻装饰彰显北方古建的雄浑,而砖木结构与楼阁式设计则尽显江南灵秀。塔的每面中央设壸门,两侧设假直棂窗,其正东、东南、东北三门洞开,供人出入,正西、西南、西北三门沿内壁封闭,为对外佛龛之处。此在底层三面设龛的配置手法,在我国其他地区佛塔中尚属少见。

1981年9月8日,天寿寺塔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对该塔进行了测绘及复原研究。1984年7月至1986年4月,国家文物局拨款,进行了全面修缮。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勘探,天寿寺塔整体建筑布局进一步明晰。此次勘探过程中发现宋代建筑基址10处,初步推断这些为唐宋时期开化寺的遗迹。为更好地进行保护展示,2019年广德市文物管理所对天寿寺塔整体周边环境整治时,对考古发现的寺院遗址进行地表模拟,展现唐宋寺院建筑基址的规模、材料、做法等历史信息,为遗址展示区。

从建成到1981年重修检测时的千余年中,天寿寺塔三毁三修,据《广德州志》记载,广德曾多次遭遇洪水灾害,其中五次大水灌城,八次遭遇地震灾害,但1981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的检测结论显示“塔基坚固、塔身稳正”,表明了宋代初年对于塔类单体高层建筑在抗击自然灾害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北宋早期经济繁荣、建筑科技进步、社会生活稳定、佛教发展的反映,是广德历史文明的见证。

天寿寺塔,是凝固的诗,是立体的史。跟随四普的脚步,我们不仅能触摸北宋的砖瓦,更能聆听文明的回音。这个春夏之交,不妨走进广德,登塔怀古,在风铃声中感受千年文脉的跃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