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留千载,祠堂寄一州。千年古邑郎溪,原存宗祠庙宇、楼亭寺塔甚多,但几经风雨坎坷,已所剩无几。经“四普”复查,目前郎溪县现存最完整、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清代古建筑,是位于凌笪镇侯村的侯村祠堂,据《祠宇碑记》载:侯村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成于嘉庆十三年,系凌笪侯村大姓侯氏宗族广集银两兴建而成的一座祠堂。建筑整体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平面依次由前、中、后三进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858.46平方米。1998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郎溪县重要祠堂建筑对公众开放。
整个祠堂共三进,砖木结构。在整个布局上,该祠严格遵循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方式,按纵轴线均衡布局,整个平面呈“日”字形,但由于是分期建成和考虑到其实用价值,该祠又被设计、建造成两个独立的部分,两者之间既有墙面隔开,形成一条一米宽的滴水沟,又以门洞相通,连成一个整体,这种既集中又分散的特点,充分反映了民间匠师既遵循传统,又善于从实际出发而灵活变化的设计手法。侯村祠堂平面布局严谨,大木构架形制规范统一,特别是后进的大木结构古朴庄重,沿用了明代的建筑手法,斗拱华美,画梁雕栋,上有望板丽轩,下有石板和“糯米稀”铺地,雕刻精美,彩画靓丽,是侯村祠堂的精典部分。
后进天井两边还配置两座边长1.8米、高80厘米的正方形花台,南栽天竺,北植牡丹,该株牡丹距今约200年了。祠堂内北种牡丹,寓意“花开富贵”。相传唐初名将侯君集的一位后人侯儒生擅长医术,在为武则天治愈疾病后,得到皇上赏赐红牡丹一株。侯儒生把牡丹带回后,植于院中并繁育种苗,用牡丹的根制成中药,为当地百姓治病。明未清初,侯氏后人为了怀念祖先,将这株御赐牡丹移栽在天井里,以示荣耀。暮春时节,牡丹迎来盛花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古祠门楣“和合二仙”翩若惊鸿,牡丹老枝遒劲婉若游龙,观古祠堂,赏古牡丹,已成为当地以及周边群众一项特色旅游项目。2023年11月该牡丹被公布为安徽省三级古树。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侯村祠堂的保护利用,郎溪县文物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对祠堂进行了3次修缮,当地村委在祠堂内设置“移风易俗大讲堂”,定期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传播文明理念,引导居民树立文明新风尚,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023年,郎溪县文物部门联合司法部门和属地政府在祠堂门前打造了文物保护宣传广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与部分博物馆珍贵馆藏文物。2025年3月,郎溪县文物所根据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内容对祠堂门前法治广场进行了更新,并在侯村祠堂举办了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系列活动,让群众在游览古祠堂的同时,把镌刻在典籍的律法条文了解入心,构建起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实现历史传承与法治建设同频共振,文化惠民与精神共富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