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至4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在宣城泾县录制。节目以非遗为媒,依托泾县粉墙黛瓦的徽派古村、山水相映的自然画卷,全景展现安徽非遗的传承创新,打造了一场“非遗+”文化盛宴。
群星话非遗,技艺展新颜。此次录制现场星光熠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龙洋,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演员魏大勋亮相宣城泾县,携手非遗传承人,开启别开生面的沉浸式非遗体验之旅。拍摄现场,底蕴深厚的文房四宝、质朴灵动的黄梅戏、精彩纷呈的无为鱼灯、技艺精湛的徽州漆器、会练五禽戏的机器人等,成功抓住嘉宾的眼球,也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徽州臭鳜鱼、胡适一品锅等一道道安徽特色美食,更是让嘉宾们品尝了“舌尖上的非遗”。
山水映匠心,非遗入画境。宣城泾县作为本次录制的地点,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为《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提供了绝佳的拍摄场景。泾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百强县,截至去年底,全县共有省级以上(含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宣纸、宣笔制作技艺,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安徽省唯一独立申报、独立保护的人类非遗项目。查济古村的青石板巷、桃花潭的潋滟波光、宣纸小镇的层峦叠嶂、狮子山下的金色花海,都构筑起山水人文交融的天然舞台。拍摄中数百名群众演员、志愿者、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联动参与,共同绘就“非遗长卷”,将千年技艺传承转化为动态文化叙事,通过场景镜头串联,展现非遗在新时代“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勃勃生机。
传承赋动能,生态促振兴。宣城市坚持活化传承、创新发展,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现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省级非遗项目78个,市级非遗项目201个。建立健全代表性传承人体系,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2名、省级11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09人。加快以非遗为纽带构建新生态,创新打造“泾”彩非遗 “皖”美之旅线路,也是安徽唯一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开发文房四宝研学、徽墨描金体验等沉浸式项目,广德市明德竹木非遗工坊入围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连续举办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宣纸文化艺术节、长三角非遗特展等特色节庆品牌活动。加速宣州文房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申报,让千年技艺在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