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 注册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跟着四普游宣城——走进绩溪县长安镇冯村

发布时间:2025-03-20 16:00 信息来源:市文物所 访问次数:307 字体大小:

“云横苍岭抱冯村,曲岸水街白屋群。秀色天成凝固乐,画游烟雨也销魂。”这是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对冯村的赞美。冯村位于绩溪县长安镇西北部,枕山依水,人居地理条件优越。《冯村志》记载:“唐咸通六年(865年)歙州刺史冯蘩(字子华)长孙冯延普(字可道,二世祖)路经火烧坦(白沙街),见此地山清水秀,遂率族定居。元延祐四年(1317年),白沙街常罹兵难,亦因居地狭隘,遂迁居麦园筑室,后在箬皮坑扩建房屋,定名冯村。”

冯村在明清鼎盛时期,村内店铺林立,商业繁华,多祠、数厅、千灶、万丁,有“十里冯村铺”之称,是明代绩溪十铺之一,曾设巡察司,历史上曾是绩溪翚岭以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至今遗留在冯村水街两岸的华表石柱、石水槽、石凳、石椅、上马石等,见证了冯村曾经的繁荣。古冯村有“一美、二多、三绝”之说,一美是指村庄环境美,二多是指府第多、古建多,三绝是指华表、槐树、拱桥。

冯村进士坊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士坊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仿木结构,三间四柱五楼,高8米,宽8.2米,通体为花岗岩石雕凿而成。梁枋用浮雕工艺,饰以双龙戏珠,祥云织锦,鸿鹄腾飞,骏马驰骋,麒麟降福,平安如意等图案。刀法娴熟,线条奔放。该坊结构精良,比例均衡,雕饰淳朴,气势雄伟,为明代石构牌坊之上品。此坊为冯瑢而立,冯瑢,字时鸣,冯村人,成化戊戌进士。授福州府推官,擢兵部车驾司主事。为政有声,廉洁奉公。



大夫坊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5平方米,为明代建筑。该坊四柱三门五楼,东面朝向,砂质花岗岩雕凿。通高9米,中门宽5.6米,该坊明间的花板上,东面镌有“掇科”二字,掇即选取,摘取。西面镌有“大夫坊”三字,是为知州冯兰而立。该坊的大、小额枋上均雕饰吉祥图案。



冯村刺史第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屋顶,面阔进深各五间,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大门两旁有抱鼓石、荷花柱;垂带板上镌刻如意花卉;大门外框用水磨青砖砌筑成二柱单间三楼式门楼,匾额上书有“恩荣”、“刺史第”字样,四边盘以龙凤纹;门楼的梁枋间有砖雕装饰,极为精美,抬梁式的木构架,豪华气派,拱轩、人字轩相互增辉;撑拱、驮峰、雀替、平盘斗等构件均有雕刻。由于人丁兴旺,冯村冯氏自六世祖冯谥、冯甫、冯谞即分智、仁、勇三派分别建立支祠,到十八世祖冯树应、冯兴应、冯得应、冯荣应诸公时,又设立礼、乐、射、数四厅(即老屋),兴应的乐厅即刺史第。



冯村十三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横跨槐溪河,均单孔石拱桥,冯村“九槐十三桥”在一个村庄中有13座桥,因此内传绩溪外扬徽州。现存11桥,为云庄桥、龙门桥、里仁桥、万年桥、荷花桥、益三桥、永瑞桥、安仁桥、崇义桥、绿荷桥、北山桥;并秀桥和独秀桥不存。

云庄桥坐落在冯村村口南侧,建于明代,南北走向,桥面长9.5米,宽4.4米,高5.3米。拱顶两向皆筑石板,镌以繁体“云庄桥”三个大字,现桥面用水泥重新铺设。

龙门桥位于“里仁”桥下游50米处,南北走向,桥面长9.7米,宽3.2米,高5.7米,该桥的桥墩直接落在石岩上,有文字记载:明代建桥时,桥面建亭五楹。桥的西向拱顶筑以石拱,并镌“龙门桥”三个繁体大字,该桥是冯村建村后建的第一座桥。

里仁桥与万年桥并列同向,南北走向,桥边原有一座万年台,万年台有一角落在此桥面上(现万年台已不存),桥长4.9米,宽6.3米,高3.25米,桥西向拱顶石桥上镌有30公分繁体“里仁”二字,上款为“明成化己巳年(1485年)”,下款为八月吉日立。

万年桥建于明代,南北走向,与里仁桥并列同向,桥长4.8米,宽6.3米,高2.9米,东向与里仁桥相隔1米,西向拱顶原有石板一块,近年脱落河中,桥面用平石板将两桥连接一体,筑成近90平方米的平坦,也是冯村看戏的地方。

荷花桥建于明代,南北通向,桥面长5.2米,宽3.6米,高3.1米,有栏杆基石和荷花柱数根,桥的南向2米处是省保单位冯村进士第坊。

益三桥也叫“红桥”,建于明代,南北走向,位于小街,用3块长4米,宽1.3米的石条横架南北两岸,成平板桥。据说晚清时期里人冯益三重修,为纪念冯益三而取名益三桥。

永瑞桥南北通向,位于“大树第”门前,也称“大树桥”。单孔翘桥,长3.8米,宽4米,桥的形式别有特色,桥腿逐级搭翘,上架5根大石枋,桥面用长短一致的青石板横铺成三路,现村人在桥的东向置长石条,在西向置石凳两只,既作保护,又可作石凳,石枋上刻有“大明弘治壬戌年(1502年)四月二日冯”东向石枋上镌有“明信官冯永瑞男科第三裔孙转隆荣重修”。

安仁桥位于永瑞桥上游50米处,位于冯村大街77号至79号民宅间,桥面长4.8米,宽30米,高3.6米,习惯称“大坦上”。东向拱顶筑有石桥匾额一块,镌“安仁”二字,落款为“弘治元年(1488年)孟秋十日”、“云庄冯瑊时美立”,该桥民国时期重修过,在桥的北壁嵌有碑一块,为修补安仁桥记。

崇义桥冯村29号民宅前,南北通向,长3.8米,高3.2米,西向拱顶横砌石条上镌有隶书“崇义”二字,上款小字“成化丙午年(1481年),下款小字“三月壬午”,由于年代久远,字迹不清。

绿荷桥俗称“龟墩桥”,位于龟墩旁,南北向,桥墩落在石岩上,与龟墩相依(龟墩是一个小山包),桥长7.5米,宽2.8米,高3.1米,是冯村通往田野的主要通道。

北山桥位于北山脚下,是冯村十三桥的最后一桥,南北通向,桥面交于道路七个阶磡,又称“弓背桥”,桥长4.6米,宽3米,高2.7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