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央视[新闻直播间]文化中国行 文房四宝之纸栏目中播出《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 抖似丝绸不闻声》。
在中国传统手工纸庞大的体系中,宣纸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有着“纸寿千年 墨韵万变”的美誉。2009年,宣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宣纸经久不脆、吸水润墨、不蛀不腐等优秀特点,机制纸至今都无法取代宣纸。
在安徽泾县的宣纸制作工坊里,工人们正遵循着古法,调浆、捞纸、压榨、晒纸,一百多道工序,每一道都由工人们手工制作完成。宣纸的纸浆由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制成。捞纸是宣纸成纸的第一道,也是决定宣纸质量好坏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捞纸师傅仅靠手上的动作控制宣纸的重量,可以做到每刀宣纸100张,重量误差不超过50克。
捞完的纸层叠到一定数量后需进行扳榨,压出纸张中多余的水分。在扳榨的过程中,由于增加了一种天然的野生的猕猴桃藤汁,保证了纸张即使是湿的,叠在一起也不会粘连。
“水深火热”是宣纸的两大关键环节。“水深”,就是捞纸;火热,则是晒纸。晒纸时,刷纸的刷路通常也有严格规定,数量也要求控制在16到18刷左右,讲究不起皱、不破纸,晒纸火候不欠不过。
中国绘画离不开宣纸,一张合适的宣纸,不仅能完美体现作者之笔墨笔韵,更能长久保存而不褪色。
如今市场中常见的生宣、熟宣有什么区别?在显微镜下两者展现出了明显的亲水性和疏水性。
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能达到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
熟宣,加工时用胶和明矾等,由于胶矾的作用,纸质较生宣硬,吸水能力弱,遇墨则不会散开,常用于书法小楷、工笔画等。
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宣纸,历经代代文人墨客之手,让无数古籍珍本、名书名画保存至今,承载着千百年来的中华文化。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也历经岁月洗礼,在安徽泾县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