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宁国“四普”进行时丨走进虹龙碉堡

发布时间:2024-12-25 08:22 信息来源:宁国市文旅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红色文物普查意义重大。在文化传承上,可保护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在教育层面,红色文物作为实物载体,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具直观性和感染力,为教育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拓展教育形式;在经济与旅游发展中,促进文旅融合,带动相关产业繁荣,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形成地区旅游特色。此次文物普查过程中,普查小组尤其重视对红色革命文物的普查,通过走访调查,在霞西镇虹龙村虹龙碉堡对面山上发现了一座新碉堡,经过后期资料查询整理,今天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虹龙碉堡。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失利后,保存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开展了极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皖南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宁国不仅是皖南游击战争的发源地,也是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区,更是皖南游击战争的主战场。


虹龙碉堡群在解放战争时期宁国游击根据地活动区域的位置

1943年初,新四军一支游击队在王成信、舒梦熊的率领下,来到绩溪、宁国和浙江昌化三县交界的深山里,坚持开展游击活动,积极创建绩宁昌边区根据地。宁国胡乐地区的浪荡坞便是游击队频繁活动的地带之一。1946年7月,中共绩宁昌工委派新四军干部戴吉祥率一支游击队再次进入宁国地区,着手在绩宁边界的浪荡坞打狗湾建立游击根据地。短短的几个月里,这支新四军游击队的活动范围遍及胡乐、甲路、霞西、南极、宁墩等宁国东南部大片地区,发动群众成立了乡村农会,打下了国民党甲路乡公所,缴获了26支长短枪。绩宁昌边区根据地的建立,使得绩宁边界一带群众的革命热情高涨,革命活动十分红火,被老百姓形象的称为“小解放区”。虹龙碉堡群大约修建于这一时期。

虹龙的两处碉堡分别位于宁国市霞西镇虹龙村南部黄毛坞和金华山南侧山坡,两山碉堡对峙,虹龙河环绕北部和东部,形成天然阻隔,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处防御性较强的火力控制点,主要控制霞西—虹龙、朱村—虹龙的公路。


虹龙碉堡群的区位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的是黄毛坞北侧山坡1处碉堡,该碉堡混凝土结构,坐东南朝西北,呈东南—西北中轴线对称的六边形,东南依山,顺时针依次宽度为4米、2.5米、3.6米、2.5米、4米,西北边为主射击孔,宽2.1米,两侧各有一个小射击孔,碉堡厚1.6米,东边有一出入口。现状流失的泥土已将碉堡的出入口淹没,射击孔淹没部分,混凝土堡体已酥碱,碉堡主体保存较为完好。

本次普查新发现的碉堡位于虹玉路东侧的金华山北麓山坡,与黄毛坞南麓碉堡外观、形制、体量一致,顺时针依次宽度为4米、2.5米、3.6米、2.5米、4米,东北边有3处主射击孔,宽2.1米,两侧各有一个小射击孔,射击孔面向北部,碉堡厚1.6米,南侧有一出入口,人可进入。

革命文物承载了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这两处碉堡是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宁国霞西镇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这两处碉堡是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皖南碉堡形制的重要实物载体,是开展红色革命教育的重要精神载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虹龙碉堡群作为绩宁昌边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的重要军事设施遗存,见证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的血腥镇压,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英勇反击。对研究宁国市解放战争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好的传承了革命精神,让那份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的红色旗帜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