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四普快讯 普查新发现文物已达137处

发布时间:2024-12-24 13:29 信息来源:市文物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根据国家和省文物局的要求,结合当前工作重点和时间安排,宣城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市四普办)创新举措,指导帮助各县市区攻克难点,稳步推进,在完成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数据整理工作,逐一校对录入信息,启动产权信息核对,对新发现点位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普查成果。截至12月23日,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复查2034处,新发现文物已达137处,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效。

一、宣州区丰乐桥

2017年10月大唐凤凰城建筑工地在施工中发现一处空洞,埋于地下的古桥得以重见天日。丰乐桥又名尹公桥,嘉庆《宁国府志》称“明永乐中邑人汤文政建,嘉靖中知府尹宇重修。”桥拱券留有石刻“嘉庆已巳督工造”文字,可证此桥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行过维修。桥为石砌拱形长涵道,桥面宽达28米,其作用是将来自凤凰山的水流引泻入宛溪。五十五年后的天启四年(1624),桥上建造了一座巍峨的杨泗将军庙,即“水神殿”,供奉襄安王杨泗将军牌位。庙门前有过街长亭,对街有戏台,因庙建于桥上,故有“桥上庙”之称。相对应的是距此不远处一座“八猖庙”建于桥下,称“庙上桥”,为老北门独特景观。现今桥上庙,庙上桥皆不复存在,丰乐桥被原址保护。

二、郎溪县双龙桥

双龙桥横跨在郎溪县姚村镇夏桥村的谭村河上,是经典的石拱桥建筑,古朴小巧,跨度约4米,拱跨约3米,建于明代。桥头嵌有两条石龙,一侧龙头,一侧龙尾;龇牙咧嘴,狰狞可怖。其上方不远处,有小潭。相传河的上游有蛟作孽,经常带来灾祸,所以匠人在造桥时设置了双龙,双龙杀蛟,蛟毙命时翻滚折腾,故造就了上方不远处的小河潭。石龙作为装饰,有其吉祥之寓意,融入当地建筑生态文化。该石桥历数百年风雨,古貌犹存,尤其石质龙头龙尾造型,为研究古石桥建筑形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姚村镇夏桥村以“双龙桥”为轴心,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化景观带。

三、广德市新四军苏浙皖边区司令部旧址

新四军苏浙皖边区司令部旧址,坐落于广德市杨滩镇五合村吴村东北,典型的徽派风格建筑,坐北朝南,进深8米、开间近12米。正房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上下两层。东边为一间辅房,其一侧出马头墙。平面布局规整、构件制作精良,梁眉雕刻,墨线花卉展示了当地建筑艺术与工艺水平。旧址始建于清晚期,是研究清代民居的历史实物,同时见证了中国解放战争的发展。1946年9月,新四军苏浙皖边区司令部自苏南地区战略转移至广南,在广北武工队与郎广游击队的紧密配合与掩护之下,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封锁,于同年11月中旬安全抵达并驻扎于吴村,与国民党进行游击战斗。其后的两年多时间,这里都是边区党组织和武装力量的活动中心。

四、宁国市虹龙金华山碉堡

虹龙金华山碉堡位于宁国市霞西镇虹龙村虹玉路东侧的金华山南麓山坡,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虹龙黄毛坞碉堡外观、形制、体量一致,东北边有3处主射击孔,宽2.1米,两侧各有一个小射击孔,射击孔面向北部,碉堡厚1.6米,南侧有一出入口,人可进入。两山碉堡对峙,虹龙河环绕北部和东部,形成天然阻隔,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处防御性较强的火力控制点,主要控制霞西—虹龙、朱村—虹龙的公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失利后,保存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开展了极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宁国不仅是皖南游击战争的发源地,也是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区,更是皖南游击战争的主战场。1946年7月,中共绩宁昌工委派新四军干部戴吉祥率一支游击队进入宁国地区,着手在绩宁边界的浪荡坞打狗湾建立游击根据地。活动范围遍及胡乐、甲路、霞西、南极、宁墩等宁国东南部大片地区。绩宁昌边区根据地的建立,使得绩宁边界一带群众的革命热情高涨,被老百姓形象的称为“小解放区”。虹龙碉堡群大约修建于这一时期。

五、泾县双龙桥

双龙桥座落于泾县昌桥乡龙桥村,是一栋典型的明代风格石拱桥,总占地面积114.13平方米。桥筑于孤峰河之上,东西走向,为三孔石拱桥。长22.6米,宽4.55米,孔跨6.7米,整体由条石砌筑,迎水处筑分水桥墩。桥面两侧有石栏杆,拱碹为框式纵联砌筑,石端不用榫卯,纵向间产生压实联合的作用,下部为浆砌条石重力式墩台,分水尖均向上起翘,造成船头状。相传此桥是因由皇帝钦点建造,故叫“双龙桥”,文革时期桥上龙形石雕被砸毁,只留一处龙尾残存,现桥面用水泥修补。双龙桥为典型的石拱桥梁,是依据“枕山、环水、面屏”等一系列风水学说思想精心规划设计而成。

六、绩溪县麻果堨

麻果堨,位于绩溪县家朋乡倒上线旁土路树丛间,登记长度260米,由多端麻石枧管组成,以红泥土和熟石灰的混合体涂抹渠道两侧内壁。用料坚固,或穿崖暗渠,或依势砌圳,做工精巧,水源丰沛,供水稳定。清嘉庆版《绩溪县志》、清光绪年间宁波知府绩溪人汪子清所著《绩溪地理图说》均有载。竹里村南北山岭对峙,村落处于低山包围的狭长盆地之中,随着人丁兴旺,村落拓展,水源日渐紧缺。据民国周赟编修的《周氏族谱正宗》,万历年间,绩溪周氏始迁祖周壵公三子囦公22世孙应爵公捐资并受族人推举,主持修筑了十里长的重大水利工程“麻果堨”。

麻果堨水渠穿过的地方地质复杂,部分为坚硬的花岗岩。上游渠圳建设材料就地取材,沿山将花岗岩巨石凿开、分割成石条,将石条上部加工成半圆状的沟槽,嵌入原水渠的胚型中,石质水槽逐根相衔接,形成独特的花岗岩“石枧”。水渠中间改用花岗岩石板铺底,两侧辅以花岗岩石条,构成石枧水渠。这样长短不一石枧水渠的有一百一十多根,80厘米到2米不等。这种独特的水渠堨圳建筑方法,是奇观,也是创举,它凝聚着古代竹里人的劳动智慧,直接灌溉水田60余亩,间接灌溉150余亩,

七、旌德县朱旺村92号民居

位于蔡家桥镇朱旺村河西片92号,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建于清代,为一天井两厢房结构,进深10.33米,宽17.15米,木质雕刻在文革期间被毁,该建筑位于朱旺村古建筑群中,2014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