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省、市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求,精心组织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于2023年11月启动了普查工作,2024年7月进入野外实地调查阶段,力求摸清文物家底、守护历史记忆,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止目前,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的241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已复查文物163处,占普查总量的68%,调查新发现文物16处。经调查,我市境内不可移动文物涵盖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它物质遗存等六大类,分布广泛,门类齐全,文化内涵丰富,代表着宁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高度重视,强化组织保障。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安排,我市迅速响应、积极筹备,成立了宁国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召开了“四普”领导小组会议,组建了“四普”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和宣传工作方案,明确普查具体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广泛发动,组建了专业普查队伍,普查队员共50余人,落实本级普查经费30万元。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为普查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相关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积极安排普查队员参加省、市级业务培训,增强普查队员的业务能力水平,保证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科技赋能,确保数据精确。与前三次文物普查相比,飞速发展的科技不断为“四普”工作赋能增效。在新技术的赋能下,“四普”工作变得轻便化、数字化,也更加精准化。此次文物普查,普查队员利用RTK(实时动态测量)测量仪进行数据采集,精准地获取文物本体、单体边界点位坐标,定位文物边界;使用无人机,能够快速覆盖所需要调查的区域,从而确定文物的平面形制及主要单体和建筑物的分布。外业测量完成后,普查队员们将文物的相关资料传入电脑并对其进行整理,再根据收集的数据和绘制的草图,应用CAD制图软件绘制文物平面图,以保证绘图工作的精准。四普工作中充分利用个人手机下载四普APP作为手持终端采集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同时高效运用无人机、RTK等设备,保证我市“四普”实地调查数据的精准性。
披荆斩棘,汗水铸就成果。从今年6月开始截止到11月,我市田野调查工作持续进行了5个多月。普查队员们战高温、斗酷暑,穿丛林、越江河,在崇山峻岭间、在乡镇街道里,每日早出晚归,披荆斩棘,稳步推进四普工作。
不好找和没有路,是本次“四普”实地调查阶段遇到的最常见困难之一。大部分古墓葬在半山腰上,由于长时间无人行走,植被非常茂密,需要借助砍刀、锄头开路才能前行;一些古遗址完全被植被覆盖,需普查队员们清障后,才能进行数据采集,这些都是增加难度、减缓进度的“关卡”。针对这些“关卡”,普查队员们采取“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策略,合理规划普查路线,寻求当地乡镇和村委帮助,通过这种协同联动、团结作战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普查效率,保证了普查进度。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度。四普期间,我们先后向宣城市人民政府网、宁国市人民政府网、宁国文旅公众号发布了“宁国四普进行时”系列报道,并印发四普工作简报。同时结合国际博物馆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等节日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向市民群众和学生广泛宣传文物普查的意义和重要性,极大提高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对我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清查。通过普查,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全市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和数据库,实现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为后续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