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着眼推进旅游强省建设、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大黄山”与“黄山”虽仅一字之差,却是质的变化。它超越一座山、一个市的“设定”,涵盖黄山、池州、宣城、安庆4市28县(市、区),区域内自然山水冠绝天下,历史人文璀璨夺目,是安徽全新打造的一个世界级文旅IP。
宣城市作为“大黄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人文之美,又有山水之胜,是一座文房四宝的文化之城、烟雨江南的诗意之城、新兴产业的活力之城、生态休闲的康养之城。近年来,宣城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大黄山”建设双重叠加发展机遇,努力推动山水人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与兄弟地市紧密协同,当好“大黄山”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定执行者,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奋力谱写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新篇章。
一、高位推动 系统谋划
把“大黄山”建设作为最大机遇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推进“大黄山”建设,就是宣城更新理念、开拓眼界、创新思路、推动发展的重要行动。
“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强烈共识推进‘大黄山’建设。”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会议上,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宣城市委书记李中再定调,要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狠抓落实。
——强推动才有大发展。一年多来,宣城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黄山”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市政府率团赴黄山、池州、安庆开展对接交流,围绕文旅宣传推介、文旅项目开发、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谋求合作;积极举办“大黄山”建设重点项目现场调度会、融资对接会,为更多市场主体搭建需求对接平台......宣城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抓紧抓实各项重点任务,广泛凝聚起推进“大黄山”建设的强大合力。
——好机制才有高效率。一年多来,宣城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市级“大黄山”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构建了市“大黄山办”“1+6”运行架构(即1个综合协调组+6个专项推进组),初步建立了高效指挥调度机制、重点项目引领机制、统一营销推广机制、评价督导机制,搭建起高效推进“大黄山”建设的“四梁八柱”。全市上下思想共识不断凝聚,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深谋划才有新突破。一年多来,宣城加强系统谋划。出台《宣城市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方案》,制定11个方面49条举措,明确以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基地”为抓手,以旅游产业为底座,打造六大高端服务业集群,形成协同共建、错位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一张高标准规划的文旅“施工图”,正在青山绿水间铺展开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2422.28万人次,同比增长10.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实现旅游收入226.06亿元,同比增长2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
二、协同共建 多元发展
全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进“大黄山”建设,是因地制宜引导各地高品质、差异化、协同化发展的过程。当前,安徽正大力推动“大黄山”高端服务业发展形成“一核十极”的总体发展格局。其中,涉及宣城的重点包括“泾旌绩”、“茶竹海”、“水阳江”三大旅游增长极。
鉴于此,宣城文旅坚持扬优展长、统筹兼顾,既积极根植“大黄山”,突出徽州文化共性,又深度挖掘优势“做不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生态特色,重点建设“一轴一廊一地一区”,努力将宣城打造为彰显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宣纸上的山水画卷”。
千顷卢湖滋养,万亩竹海环抱。广德市是“大黄山”的东大门,也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之心”。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当地紧扣市场需求,谋划打造了候鸟式养老、疗养式养老、田园养老等康养旅居业态,每年吸引超100万人次的“银发族”来此旅居。作为其中典型代表的澄德现代庄园,是一座集养心助眠、休闲养生、现代农业于一体的优质睡眠主题庄园。其以优质睡眠为目标,衍生出配套的养生助眠方式,建成应用心理学体验中心、熏蒸馆、睡眠舱、睡眠房等系列产品,为游客提供全套优质睡眠体验,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康养旅游目的地之一。
当前,围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构建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产业发展轴。宣城市全力推进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依托卢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笄山省级森林公园、卢村省级生态民宿小镇、无量溪河等生态文旅资源优势,打造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候鸟式、疗养式、田园式养老基地。和合生态园、长三角康养基地康复医院、广德笄山温泉文旅项目等相继落地建设,助推宣城持续做大做强“银发经济”和疗休养市场。
从敬亭山到宛陵湖,从宛溪河到水阳江......在宣城至泾县沿线之间,星罗棋布分布着十余个4A级、3A级景区,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旅游示范基地、研学基地和精品民宿,是宣城文旅产业的核心板块和文化创意的理想地。
围绕北黄山组团,打造以文房四宝为重点的研学和文化创意廊道。通过串联沿途特色景点,推动城市山水景观环线建设。同时,积极开发文房四宝研学、诗歌研学、非遗研学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文房四宝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版本馆文房四宝专题馆。加强宣纸制作技艺区域性整体保护,中国宣纸文化园获评全省唯一的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目前,随着泾溪水镇、荟德轩宣纸文创产业园、溪口宣笔梦中心等项目建设运营,宣城成功将特色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旅产业体系,为游客呈现一个“宣纸上的山水画卷”新形象。
围绕东黄山组团,建设长三角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宣城正加快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将“皖南川藏线”、皖浙天路旅游风景道等打造成一流的汽车自驾游精品线路,将徽杭古道、鸦山古道、旌歙古道等打造成户外徒步精品线路。重点打造国际超级铁人三项赛、长三角马术公开赛、亚洲定向越野锦标赛等专业赛事;持续举办中国全民健身走(跑)大赛、长三角全民健身登山比赛、桃花潭龙舟赛、马拉松等群体赛事。
围绕南黄山组团,共建徽文化体验区。宣城市依托已建成的绩溪徽菜(徽厨)博物馆,持续扩大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影响力,提升徽菜品牌效应。加强徽派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持续开展等级民宿创建,以绩溪仁里为标杆,通过传统建筑宜居性改造、古民居变文化场所、古民居变民宿等3种活化利用模式,做好“传统村落+”文章。
“相较于‘大黄山’其他三市,宣城既有徽州诗意,又有江南古韵,还有生态绿韵。”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傅广武表示,通过将各地特色、多种体验融入新发展格局,宣城不仅实现资源的集聚效应和片区组团的协同发展,还以“错位发展”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在推进“大黄山”建设中脱颖而出、熠熠生辉,为安徽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作出宣城贡献、展现宣城担当。
三、狠抓项目 提质增效
夯实高质量发展动力支撑
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项目建设的进度就是宣城推进“大黄山”建设的速度。近年来,宣城市强化项目意识,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深入谋划一批标志性、牵动性的新业态新模式项目,推动“大黄山”建设提速提效。
今年6月在广德举办的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重点项目现场调度会上,宣城市的报告中显示:2024年,全市涉及“大黄山”重点建设项目156个,总投资额高达1174.96亿元。这些项目涵盖文旅产业的多个领域。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90个,完成投资108.51亿元。此外,宣城还谋划141个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总投资达810.22亿元。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彰显宣城文化和旅游的投资吸引力愈发突显,项目建设正跑出“加速度”,全市产业经济更显强大韧性与活力。
近年来,随着一批批高质量项目在宣城接连建设落地,不仅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还筑起了宣城文旅经济新腾飞的“脊梁”,架起了文旅产业升级的“生命线”。
在广德市四合乡金鸡岭,一顶顶形似“蚕茧”状的帐篷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圣境泊崖野奢帐篷酒店便坐落于此。很难想象,四年前的这里还是一座废弃矿山。2020年6月,上海野奢投资公司对废弃露天采石矿进行生态修复及整治利用,结合矿坑现状与山泉溪流,以架空结构建成帐篷营地,将曾经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如今,废弃矿坑变身“无边泳池”,山泉溪流打造“瀑布酒吧”,破败矿山“长出”间间民宿......通过立体式的生态修复,不仅盘活当地沉睡资源,让矿山面貌焕然一新,还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形成了“梯田式”生态景观。每到节假日,民宿更是“一房难求”。
同样因旅游而蝶变的场景也发生在宁国。2013年,一条因自驾而走红的“皖南川藏线”,将宁国旅游发展的一池春水“激活”。自此,围绕一条风景道“无中生有”的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蓝图,由梦想照进现实。近年来,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和“大黄山”建设的东风,宁国着力打造长三角休闲自驾旅游目的地,形成以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皖南川藏线”、“皖南唐古拉”、畲乡、西村、红杉林、黑洞瀑布、吴越古道等遍地美景、各有特色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如果问今夏安徽哪个景区在最受欢迎?位于“泾旌绩”旅游增长极的泾县月亮湾度假区一定榜上有名。汀溪河蜿蜒绕村而过,俯瞰宛若一弯明月,因此便有了“月亮湾”的美誉。同样得益于“皖南川藏线”的兴起,该村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加快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文创经济、“清凉经济”,持续创新乡村文旅的传播与推广策略,以更具社交属性的乡村场域、新奇有趣文旅体验,撬动城市青年新消费。目前,泾县月亮湾度假区旅游业发展呈现火爆态势,共有民宿480家,其中高档民宿130家,2023年吸引游客达300万人次。
月亮湾是“泾旌绩”区域旅游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当前,宣城以旌德为门户,以徽水河联动泾县和绩溪县,统筹三县,实现“泾旌绩”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黄山东麓文旅度假目的地。
找准文旅协同发展的契合点、着力点,越来越多像圣境泊崖酒店、“皖南川藏线”一样的优质新项目新场景在宣城涌现、“出圈”。章渡·泾溪水镇、宁国龙门滑雪场、泾县皖南院子野奢观景民宿等一大批项目,正以星星之火汇聚燎原之势,为宣城文旅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成为撬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强劲引擎。
不仅如此,为推进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宣城市还不断提升服务品质,通过健全快进慢行的交通系统,完善现代服务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同时,加快“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步伐,加强对外宣传营销的精度、力度和广度,不断完善国际化营销体系,提升国际化传播能力,共塑“大黄山”品牌。
四、跨界融合 向新而行
激发产业发展澎湃动能
未来的“大黄山”,是跨界融合的“大黄山”。
今年3月,安徽召开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会,明确“大黄山”建设不是就旅游抓旅游,而是要抓住产业跨界融合的特征,更好放大“旅游+”的效果,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当前,宣城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向文化服务、创意经济、体育赛事、会展经济、先进制造业融合延伸,将单纯文旅IP扩展至新业态新经济新产业复合IP,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
位于广德市东亭乡高峰村深处,友情岁月家庭牧场静静伫立于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绽放着马术的绚烂光华。自2019年首次举办马术盛装舞步冠军杯赛以来,五年间,该牧场陆续举办各类马术赛事数十场,实现从“国内赛事”到“国际赛事”的跨越,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据测算,2024年马场预计接待赛事观众量破10万人次,全面辐射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旅游等消费,催生火热的体育旅游经济。
无独有偶。今年端午假期,中国·桃花潭第十一届龙舟赛盛大举行,共吸引了长三角地区、C9联盟高校等共计49支代表队、超1500名选手参赛,带动旅游消费1.3亿元,实现赛事带人气,活动增效益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宣城以体育搭台,让文旅唱戏,通过创新体育赛事举办形式,将体育赛事做成旅游热点,将景区做成全民健身示范区,持续做好“旅游+体育”文章,让体育赛事成为拉动地方消费的重要载体。
“旅游+体育”仅仅显示宣城产业跨界融合的一角。在推动“旅游+”向文化服务产业融合延伸上,宣城充分挖掘文房四宝文化、徽文化、诗歌文化、宗氏文化的内容、符号、故事,布局建设一批文创产业园区、街区、小镇、空间等,大力发展文旅演艺、摄影写生、电影制作等特色产业,引进美术大家、名家设立工作室、专业美术馆,打造文旅融合新空间。
在向创意经济融合延伸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创意、时尚创意等产业,加强文创园区、文博场馆等创意平台建设,吸引集聚年轻人在这里酝酿灵感、取景创作。加强文创产品开发,打造以“文房四宝”和徽州“四和”木雕、“宣味”系列产品等为代表的文创精品、特色伴手礼品,不断扩大宣城文创影响力。
在向会展经济融合延伸上,高质量举办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长三角非遗特展、绩溪县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宁国山核桃节、旌德灵芝文化旅游节等一批会展活动,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宣城流动汇聚,持续擦亮具有宣城特色的会展品牌。
在向生态适宜性先进制造业融合延伸上,宣城一方面强化旅游服务业向旅游装备、体育装备等延伸,推动绿色食品、现代医药、新能源、精密装备制造等产业布局。另一方面用好一流生态环境和古村落优势,营造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更好吸引制造业龙头企业以及轻资产、智慧型企业的功能性总部、研发基地等落户。
下一步,宣城市将按照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部署,全面贯彻省、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根植“大黄山”、面向长三角、共建大平台,围绕区域联动、提质升级、融合赋能、项目带动、优化环境“五个突出”,全力推进“大黄山”建设,着力打造高品质旅游强市。到2028年,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9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900亿元。到2033年,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500亿元。
江海奔涌,扬帆远航。站在新的起点上,宣城市将与“大黄山”兄弟地市携手,坚持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在“大黄山”建设中奋力交出优异的宣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