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宁国“四普”进行时丨讲述张汝霖与《澳门记略》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04 09:05 信息来源:宁国市文旅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随着天气渐渐凉爽,宁国市第四次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也已经完成了大半。截至十月底,复查文物点位共134个,完成率55%。上周普查队员普查了我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汝霖墓。后期我们对张汝霖的资料进行了查找和整理,现在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下张汝霖与《澳门记略》之间的故事。

张汝霖(1709-1769),字芸墅,号柏园,安徽宣城人。清代诗人。著有诗集《西坂草堂》、《诗文集》30卷、《澳门略》2卷、《槎江政牍》、《英州、潮阳、阳春、海防各政牍》等,又与施闰章裔孙施禹州(施念曾)合辑《名贤誊稿续刻三编》24卷。

乾隆元年(1736)张汝霖以拔贡生官广东河源、香山、阳春知县,乾隆十一年至十二年再任香山县令时,权澳门同知,乾隆十三年(1748)实授。当时澳门位置偏僻,地悬海角,华夷杂居,情况十分复杂。首任同知印光任率领官员巡视海域岛屿,查访市舶口岸,将所见所闻作了详细记录,以便整理成册,后委托继任同知张汝霖继续完成,《澳门记略》便由此而生。

《澳门记略》一书的产生,历经曲折坎坷。其实印光任早在乾隆十年(1746)已完成初稿,虽是初稿,但它为印光任一人所撰,此乃《澳门记略》第一稿。为什么后来又加上张汝霖呢?原因很是曲折离奇,《澳门记略》的稿本命途多舛,印光任在乾隆十一年“因公落职”,心情不好,在离开回里时,没把稿子交给接任的张熏(第二任澳门同知),而给了香山知县权澳门同知的张汝霖,“期共成之”。但是张汝霖却谦称“余簿领劳形,恐不逮”,并建议把稿子转交给他的同年友,即掌广州粤秀山长的徐鸿泉,请他代为修改润色。没想到徐鸿泉接稿子后,即卧病不起,不久逝世,稿子因而丢失。后来事隔五六年,两广总督策楞过吴,访见印光任,邀他出山,于是印得其推荐,再回广东,官南澳同知,在潮州办事。事也凑巧,张汝霖因在乾隆十三年底处理夷务不当,镌一级回里,此时又以“摄鹾司”到了潮州,两人再度重逢,又提起《澳门记略》书稿事,“感慨久之”。因初稿已被徐鸿泉丢失,于是印光任乃“搜觅遗纸,零落辏集,旬日间得其八九”,再次交给张汝霖为之定稿。

《澳门记略》初稿为印光任一人独力完成,虽请张汝霖“期共成之”,张却谦虚推给徐鸿泉,他本人没写过一个字。二稿又因印光任心烦,把写作任务交给张汝霖,以期完成。稿成之后,得印首肯,“视原稿之粗枝大叶,迥不侔矣”。正是因为印、张两人有过这两次合作,亦引发了清嘉庆初两家后人再次合作校刊《澳门记略》之事,成为书林佳话。

《澳门记略》是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唯一一部的古代地方史乘,它反映了澳门15世纪至16世纪的政治、军事、贸易、关税、宗教、社会以及西方人物、风情、物产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可以说是一部蕴含中西文化史的著作。因此,它不仅是澳门首部史地文献,更是我国早期叙述国际关系的重要专著,具有真实性、史料性、新颖性和珍贵性等特点。自它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和中外学者的关注,因而一刻再刻,广为流传,被海内外奉为研究澳门历史的圭臬之一,这在我国地方史志上是独一无二的。(资料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澳门记略》清乾隆“西阪草堂”版本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