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人们创造出来并以社会、文化和经济方式进行传承的知识、观念、信仰、习俗、技能和经验等等。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孙业礼说:“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一、保护第一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而建立健全宣城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市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联席会议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能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相互帮扶、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实现保护效果最大化。
我们宣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总数2393处,仅次于黄山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8处。单数据上不难看出,宣城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也意味着要肩负更重大的保护责任。
一是依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采集宣城市不可移动文物的的数量、分布、特征和保存现状。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文物面临着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威胁,而通过普查能够及时发现那些处于濒危状态的文物,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其免受进一步的损害,同时也为后续的保护研究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全市普查队员们克服高温、密林、虫蛇风险以及私有产权人不配合等困难,定期调度普查进度、建立包保责任制度等,加快了普查进度。截止10月14日,宣城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1105处,复查率达46%,复查进度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宣城文旅官网建立四普专栏,专栏信息已有30篇,四普简报10期,省厅简报、四普专栏不止一次专篇报道宣城市四普工作。下一步将继续统筹推进我市四普工作,争取年底复核率达80%,同时,按照国家和省局四普要求,把控四普数据质量,做好宣传工作。二是发挥好市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作用,在市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并公示了宣城市首批红色资源名录建议名单27处(件),建立全市红色资源数据台账,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下一步贯彻落实好实施意见,用好红色资源,持续挖掘我市红色资源,动态完善全市红色资源数据台账。
二、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与保护第一相辅相成,只有全面加强管理,才能确保文物安全,只有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才能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
一是争取资金,推进项目实施。十三五”以来,全市在国家和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共争取到位资金3.6亿元,组织实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255个,修缮了宣城广教寺双塔、广德市天寿寺塔、泾县水西双塔、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一批国省保文物单位。2024年共争取到14个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项目资金共1606万元,申请2025年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项目共28个项目需经费6894万元。督促指导宣州区狸桥镇李家桥、郎溪县中共沙桥支部旧址、宁国市东山渡桥、泾县皖南特委旧址、绩溪县下溪王氏宗祠、汪氏住宅、旌德县福成桥本体维修工程等重点文物工程项目实施工作。下一步将持续争取修缮项目资金,加大修缮力度,督促项目实施。二是开展文物检查工作。2024年结合安全生产月、汛期、节假日期间、省文物局文物领域“专项治理”检查等期间举办全市文物安全培训,组织人员对泾县黄田古建筑群、绩溪县上庄古建筑群、龙川胡氏宗祠、绩溪文庙、旌德江村古建筑群等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文物安全检查;会同检察机关加强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工作,开展国有文物保护检查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共同发力深入开展历史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监督。下一步将继续以古建筑防火为重点范围,全方位开展文物安全检查排查;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打击文物犯罪;开展“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治理,掌握文物安全底数,查找违法案件线索。
三、有效利用
只有将文物真正的融入城乡发展、融入百姓生活、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一是连续开展两届全市十佳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申报工作;组织推荐我市8个优秀案例申报全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二是组织县市区结合各地红色资源申报安徽心悦75,我市泾县汀溪乡桃岭村等13个红色旅游项目入选安徽心悦75革命文物高质量保护利用推选名单;组织全市开展“致敬新时代”红色故事“五进”,线上线下宣讲活动共计22场,线上线下共辐射人群10000余人次。三组织推荐7家博物馆申报安徽省首批类博物馆名录,宣城石艺术博物馆等5家类博物馆入选;组织推荐全市30幅优秀作品参加2024年“我在博物馆画文物”全省青少年绘画大展。下一步将继续做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加强正确的宣传引导,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更好的发挥历史、文化、教育、旅游价值。
最后,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提高站位,增强文物工作使命感、责任感是每个文物工作者必须拥有的。同时,文物保护工作要有前瞻性,要有长远的眼光看待文物,需谨慎的对待每一项文物基础工作。只有一个个平凡岗位中的文物工作者群策群力,才能使文物焕发新活力。我也愿意在这个平凡岗位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