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建制于秦,《泾县志》曰“自汉迄今,其名不改”。成为中国名称沿袭时间最长的县级行政单位之一,故称“汉家旧县,江左名区”。泾县,因水得名。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载“泾水出芜湖。”古之泾水,即今之青弋江,源出徽州黟县,自芜湖入江,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泾县的母亲河。“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这是诗仙李白对泾县山水的赞美与留恋。泾县名胜颇多,文风蔚然,包揽三教。而最令李白动容的无疑是那十里桃花之所、万家酒店之乡——桃花潭。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可谓家喻户晓,成为传唱友情的绝句。
汪伦与李白这场千年前的友谊,使这首《赠汪伦》传唱千年,一度进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李白与汪伦的事迹,唐代并无多少文字流传。直到清代,随园主人袁枚在其《诗话》中演绎了李汪二人相会的生动场景。“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
可以想象,为了和偶像李白相会,汪伦是多么迫切,以至于冒不韪而“诡”骗。今天我们再看,桃花潭、万家酒店,颇有谐音梗的幽默,想必李白也感受到了泾川风华、桃潭物美、汪伦之情,当然,还少不了美酒在怀,才有了“大笑,款留数日”的结局。
离别之际,总有不舍与留情。但与白居易笔下的枫叶荻花、茫茫江水不同,李白走时,汪伦与众踏岸放歌,眼前潭水悠悠,身后歌声袅袅,情景交汇,意象相融。《诗经·卫风·木瓜》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李白为汪伦歌声所感,遂报之以诗,《赠汪伦》就这样在送别中出世了。
世随流转,物是人非,但我们依然能从这一片净土中寻到丝缕记忆。让我们跟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脚步,走进桃花潭,重访旧人居。
查济古建筑群
查济古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皖南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曾评价查济石雕柱础“体积之大,雕刻之精,可以与故宫媲美。”
查济古村保存有完整的古建筑群和村落格局,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以砖、石、木材为主要材料,型制规整统一,建筑类型丰富,建筑组合多变,历史年代跨度大,技艺精湛,群体价值很高。这些历史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特有的传统人文环境。
村落结构明确、发展脉络清晰。查济古民居依山沿水而建,村外四门(钟秀门、平顶门、巴山门、石门)、三塔(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环村而建,村内石溪、许溪、岑溪穿村而过。查济村的建设同时能充分利用地形,重要建筑沿等高线布局,景观高低错落。查济古村具有“先建沟,后建房”的传统,历史上地下建立了完整的排水系统,汇水至许溪,是查济村持续发展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
王稼祥故居
王稼祥故居是革命先辈王稼祥同志青少年时期生活的主要场所。于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稼祥故居位于厚岸柳溪路。主体建筑一进3间,坐东朝西,建筑面积三百平方米。屋前有庭院,八字形院门,大理石门坊,上有青石嵌方。院门内两边各有一间门房,院中为河石铺砌的平坦;左侧有3间书房与正屋前墙相联,下砌砖墙上有木窗;右侧有小花园,砌腰墙隔开。正屋字前墙,大理石门坊,青石嵌方上镌刻前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题写的“王稼祥故居”五字。内有四水到堂天井。堂厅5列木柱,青石方础,青石踢脚坊,屏风两边月梁上有雕花。堂厅两边各有间正房,雕花门窗,上有阁楼。屋后有一披水厨房。
踏歌岸阁
踏歌岸阁位于泾县城西40公里的桃花潭镇水东街,桃花潭东岸,其下为东园古渡口。这里曾是唐代豪士汪伦送李白处。时李白应汪伦邀请,畅游桃花潭,离去时汪伦送他至渡口,踏歌送行,后人为纪念李白与汪伦的情谊,称东园古渡口为“踏歌古岸”。明代,当地人在岸上建“踏歌岸阁”,清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民国初复修。198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歌岸阁建筑面积121.2平方米,此阁上下分两层,东西向,底层为通道,入阁门即古南阳镇正街,出阁即至渡口。靠渡口洞口上部为半圆形,临街一面为敞开式门洞,上层有阁楼,靠西侧有窗台式栏杆,可凭栏俯瞰桃花潭景色,眺望对岸的万村老街、汪伦墓、太白楼等景点。檐下悬“踏歌岸阁”四字横匾,东侧楼上设木屏风,刻“踏歌送行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加以维修。
桃花潭镇是泾县现存文物资源最丰富的乡镇之一,对普查队员来说,也是最为重要的普查对象之一。天气转凉,接下来,我们会加快脚步,为更好的保护文物资源、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