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新闻

宣城日报 | 刘政:一心忠一事

发布时间:2022-09-14 07:59 信息来源:市文旅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表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决定。市文物所所长、文博副研究馆员刘政被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多年来,刘政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决心,一心扑在文物保护事业中,用近40年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

深入一线摸清家底

1983年,刘政怀揣着 “为国保文化遗产,为民守精神家园”的初心,来到宣城地区文物管理所参加工作。

“当时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市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工作水平明显滞后,许多文物都处于‘沉睡’状态。” 刘政回忆道,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暗发誓要改变宣城文保事业的面貌。

由于早期文物普查工作较为粗放,很多重要古迹没有被列入各地文物保护对象,摸清家底是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刘政每次出差到基层,只要有时间都会进行文物调查,通过查阅史料、仔细琢磨、认真考察,力争摸清全市文物遗迹分布情况。

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刘政克服人员少、经费不足等困难,顶风冒雨,不畏严寒酷热,带领普查工作队走了2000余公里,记录文字资料近50000字,拍摄照片2000余张,采集GPS坐标点320个。他打趣自己是真正的“普查员、驾驶员、联络员、协调员、审核员的五员人物”。

“凫山书院就是在那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刘政告诉记者,2008年,他在旌德县复查时,发现位于旌德蔡家桥镇朱旺村河东片49号凫山书院疑为清代建筑。为使调查资料准确,刘政多处查阅地方文献,收集历史信息。在刘政和旌德县文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此处被旌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过程很艰辛,但一想到还有很多历史文物等着我们去发掘,身上就充满力气。”

刘政告诉记者,此次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393处,总数居全省第2位,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1244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普查数据顺利通过省文物普查领导组的验收,获得省文物普查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近40年来,他精心组织和指导各地成功申报了陈山旧石器遗址、水西双塔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使我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从8处增加到120处。

实现文物保护与 城市建设“双赢”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确保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是文物工作者开展工作的核心内容。”刘政表示,必须在充分了解文物社会价值重要性的基础上,科学的编制考古、保护、展示及建设的各项规划。

自2012年以来,刘政严格按照文物工作规范,以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文物工作现状为基础,主持编制了《宣城广教寺双塔保护总体规划》《保护区环境整治设计方案》等,参与编制的《宣城古建筑、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是全省率先完成以市域为规划范围的保护利用规划;参与指导编制了《泾县黄田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绩溪县龙川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等,在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中纳入文物保护,统筹规划部署,加大保护力度,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进。

2016年,市区一条道路新建的跨江大桥桥址与明代古桥惠济桥遗址重合,也就是说这座古桥可能会因为为现代交通“让路”而被拆掉。

惠济桥是皖南地区最大的石拱桥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惠济桥遗址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2015年被公布为保护性建筑。

“对于不可复制的古桥文物遗址,我们有保护的责任。”刘政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惠济桥遗址,他积极与规划和建设部门沟通,希望能在推进城市交通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古桥遗址。

规划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立即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惠济桥遗址得以原地保护,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双赢”。

开展古建修缮 让文物“活”起来

刘政一直有这样一个观念,“最好的保护,就是最好的发展”,努力由“抢救维修”向“保护利用”转变,实现新时代“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

“泾县的黄田村,就是我们积极地向省文物局报告,经过省文物局向国家推荐,现在黄田古村落已经作为国家文物局确定的三个全国古建筑维修保护样板示范工程之一,争取到国家文物修缮经费1.15亿元。”刘政表示,近年来,他组织各县市区向国家和省文物局申报文物保护项目181个,争取到位资金3.5亿元,组织实施文物保护项目241个,国保、省保单位保护维修率达90%以上,抢救维修了泾县查济古建筑群、新四军军部旧址、绩溪胡氏宗祠、旌德文庙等重点文物,文物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全市依托文物保护单位建立的景区共11家,其中5A级1家——龙川景区,这也是宣城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4A级和3A级各5家,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而且,许多革命文物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党史教育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修旧如旧”是文物古建筑一贯的修复原则,也是刘政一直以来的坚守。

去年在旌德县江村检查修缮工程时,刘政发现施工单位拆下了宗祠栏板。了解情况后得知,宗祠栏板有一头腐烂,施工单位为了省事打算直接换根新的。“古建筑维修讲究不改变文物原状,修好后要像没有修过一样,最大程度恢复古建筑的原本面貌。”刘政向施工单位耐心地解释,并要求处理好栏板腐烂的一头,恢复原样。

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刘政在学术上也有了突破性进展,他先后编撰出版了《广教寺双塔保护与研究》《宣城文物古迹集粹》《璀璨文物道沧桑》等专著,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对宣城、安徽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面貌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此外,他还主持或参加相关课题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

“择一事,终一生。”是刘政全身心投入文物工作的真实写照,作为基层的一名文物工作者,他把近40年的心血汗水都凝聚在文物保护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