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项赏析(五)
漆樽
通高15.6厘米、直径10.4厘米。
1996年5月宣州区石板桥战国墓出土。
战国时期生活用具。圆筒形,直腹,平底,有盖。腹部一侧置圆环形铜鋬,底部镶一周铜圈,下附三兽蹄形铜足。木胎,卷制。樽内髹红漆,外髹黑漆,朱绘纹饰,口沿内外和下腹部绘点线纹,中部绘变形兽纹和卷云纹;圆平形盖,盖上均匀分布三个铜质环状钮,朱绘云纹和草叶纹。
樽为古代盛酒器具,是战国和汉代常见的生活用具。广泛流行于上流社会和普通百姓之间,一般与杓、耳杯组合起来,置于宴饮场合。该器物造型庄重典雅,器身镶嵌铜鋬、铜足和铜钮,不仅使器物形制美观,更使器物经久耐用。
漆樽
通高11.5,直径10厘米。
1999年1月宣州区敬亭苑汉墓出土。
汉代生活用具。圆筒形,直腹,平底,腹部一侧有圆环形铜鋬,底部镶一周铜圈,下附三兽蹄形铜足。木胎,卷制。樽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口沿内外朱绘点线纹和几何纹,腹中部用黑漆绘变形凤鸟纹,间绘朱色卷云纹,下部绘红色点线纹一周。构图生动,线条流畅,纹饰精美。
漆耳杯
长17厘米、宽11厘米、高5.5厘米。
1999年1月宣州区敬亭苑汉墓出土。
汉代生活用具。椭圆形,浅腹,平底,两侧附新月形耳,微上翘。木胎,挖制。外髹黑漆,内髹红漆,口沿和两耳以黑色为地,绘有红色点线勾连纹。
耳杯,文献中多称“羽觞”,是古代一种饮食具,可用来饮酒,也可盛羹,盛行于战国、汉代至晋,多为木胎髹漆。此耳杯胎体厚实,形制美观,纹饰简洁。
漆勺
通长23厘米,宽6 厘米。
1992年4月宣州区外贸巷西晋墓出土。
西晋时期生活用具。勺体椭圆形,敞口,斜壁,鱼背底,长曲柄,三角形柄首。勺内底有隶书“谢氏”两字。木胎,挖制。勺内侧、柄首髹红色,其它部位髹黑色。
《说文》:“勺,枓也,所以挹取也。”实为取酒浆之器。此勺制作讲究,形制美观,色泽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