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博课堂 | 文房瑰宝之宣纸
宣博课堂开课啦:
欢迎大家来到宣博课堂。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城市博物馆特意为大家带来了线上文化微课堂。宣城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笔、墨、纸、砚都极具特色,今天我们首先要一起了解的是享誉中外的中华文化瑰宝——宣纸。
导言
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宣纸的特点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作画“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宣纸少虫蛀,寿命长,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郭沫若曾经在参观泾县宣纸厂时题词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宣纸的历史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一书的《论画体工用榻写》章节中:“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据《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就已有将宣纸作为贡品的记载了。
宋末,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有虬川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宣纸为生。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制造业中的佼佼者。
清代,宣纸生产发展迅速,清中晚期,宣纸制造中心逐渐集中于泾县北乡和西乡,县东漕溪有汪留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
抗日战争爆发后直至解放前夕,因连年战火,宣纸生产几乎全部停顿。
新中国成立后,宣纸业得以复苏并得到空前地发展。
1995年,泾县被授予“中国宣纸之乡”的称号。
宣纸的制作技艺
宣纸生产是以皖南山区特有的青檀树皮为主,配以部分沙田稻草,经过浸泡、蒸煮、摊晒、清洗、捞纸、晒纸等108道工序,历时一年多才能制造出优质宣纸。
图①:摊晒宣纸原料。资料图片
图②:锤皮,将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分别处理,制成燎皮浆和燎草浆。张俊摄
图③:捞纸,二人抬着纸帘在纸槽中入水晃动抄制两次完成一张宣纸。张俊摄
图④:捞纸,纸张的厚薄均匀全凭经验。
图⑤:晒纸,把湿宣纸一张张从纸帖上揭下。
图⑥:剪纸,按照宣纸不同尺寸规格裁剪毛边,最终成型。
宣纸的手工制作和纸质特点体现了传统技艺的长处,这一技艺尚不能用机制代替。
今天的微课堂就到这里了,我们将不定期向大家推送精彩内容。如果您有什么想了解的知识,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感谢阅读,欢迎分享,谢谢!
(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由小编整合。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