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项赏析(一)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18 16:13 字体大小:

抄手歙砚

16.8厘米,高2.8厘米

1999年宣州区敬亭苑工地出土

宋代文房用具。长方形,前端微窄,后端稍宽(差0.8厘米),各个面均呈梯形,砚堂椭圆形,周围为减地阳文线条,堂前为砚池,较深,砚身四侧内敛,抄手底。石质细密,色黑泛青,间有眉纹,磨利光滑。该砚制作精细,雕琢讲究,方形砚体配以椭圆砚堂,并在简单的砚堂中增加斜面,使砚产生变化,线条简洁,实用雅观,尤其是此砚以安徽古歙州龙尾山石制成,更加珍贵。歙砚始采于唐代,因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以石质坚润,易发墨,不损毫,涤之即净著称于世,大文豪苏轼曾称赞它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的特点。


漆槅

41.5厘米、宽25.5厘米、高6厘米

1992年4月宣州区外贸巷西晋墓出土

西晋时期生活用具。长方形,子母口,拱形圈足。槅面分五组17格,左右两组各排列大小相等的三个长方形格,中间一组上下对称排列两长方形小格,正中为一大方格。木胎,挖制。内髹红漆,外绘黑色。

槅,又称多子盒、果盒、格子盘、分格盘,流行于六朝时期。因江西南昌晋墓出土此类漆器书有“吴氏槅”三字,故名。此槅制作精细,色泽光润,形制规整大方。


木屐

1双长22厘米、宽8.5厘米、高6.5厘米,另1双长21厘米、宽9厘米、高7厘米

1992年4月宣州区外贸巷西晋墓出土

西晋时期木质生活用具。形制大小略有差异,长方形和椭圆形各一双。每只均有三孔,前一后二,系袢穿在三个系孔上。底部两端各挖一横向长方形足,足与屐为整体。

屐,是一种木底鞋,多作为雨具使用。三国两晋时期,穿木屐之风盛行,男女所穿之屐,有男方头和圆头的区别。


盘肠纹金簪

8厘米、宽2.3厘米

1987年8月宣城皖南机动车辆厂工地出土

清代金质发饰。长条形,一端捶揲成扁平状,正面錾刻盘肠纹和虎面纹,盘肠面上饰有细密的联珠纹和五朵梅花纹,虎面刻划清楚,大眼长鼻阔嘴,嘴下有长短不一弯曲的虎须,尾端呈针状,背面有“宋和盛足金”印记。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初用竹做,后逐渐以骨、象牙、银甚至金为原料。此簪形式美观,簪首盘肠纹与虎面纹錾刻细密,刀工流畅,纹饰既细腻又饱满、既规整又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