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赏析(一)
兽面云纹铜铙
长28.8厘米,宽17.6厘米,通高37.7厘米。
1999年1月,宣州区养贤乡石山村出土。
商代青铜打击乐器。合瓦形,体短阔,铙体鼓部饰兽面纹,钲部、舞部饰云纹,云纹细密整齐,间有棘刺状突起,钲部左右各有一块长方形突起作兽目形。
铙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至周代,又被称作钲或执钟。《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铙止鼓”, 可见铙是中国古代军阵中配合鼓指挥调度的一种打击乐器,即退军时用以指示停止击鼓的。此铙色泽黄亮,形体较大,造型独特,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龙纹铜钟
长19.7厘米,宽11.5厘米,高23.4厘米。
1981年10月宣州区孙埠镇正兴村出土。
西周时期青铜打击乐器。扁圆体,鼓部、舞部和甬部分别饰重环纹、云纹和变形兽面纹,钲部饰龙纹,张口、卷尾、长角,眼睛突出成乳丁,作两两顾首状。
钟的形式是从铙演化而来,有一个可悬的柄,斜挂的钟称之为甬钟,直悬的钟称之为纽钟。此铜钟用合范法铸造,形制罕见,造型古朴,纹饰工整细密,对研究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有重要价值。
绳纹附耳铜鬲
通高19.6厘米,口径20.2厘米。
1981年10月宣州区孙埠镇正兴村出土。
西周时期青铜炊器。方唇,侈口,折沿,短束颈,微鼓腹,弧裆,三袋足,足跟呈柱形。上腹部置对称半圆形绳纹耳,与耳平行有六枚圆饼状突出装饰。
鬲是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陶鬲,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此鬲底部范铸痕迹清晰,并遗留浓厚的烟炱。腹部有一对绳纹附耳,且一耳与一足位于一条线上,更为实用;腹部圆饼状突出装饰简洁大方,有较明显的地域特色。
重环纹铜鼎
通高21.3厘米,口径22.4厘米。
1981年10月宣州区孙埠镇正兴村出土。
西周时期青铜炊器。方唇,平折沿,半球形腹,圜底,三兽蹄足,口沿上直立双耳,腹部饰重环纹。
青铜鼎是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的食器,《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镬。”鼎也是用以“别上下、明贵贱”的重要青铜礼器。它是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造型有圆形、方形、分裆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圆形鼎。此鼎造型规正洗炼,整体精致圆润,体现了皖南地域特点。